春節前后,對于許多地區而言是傳統“農閑”的時候,但對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勝豐鎮的不少農戶來說,卻是一年最繁忙的時節。日前,記者來到這里的新豐村,隆冬臘月,勞作不息,鄉村春節的新風尚令人印象深刻。
上午時分,記者來到村民魏振元的溫室大棚里,七八名工人正在埋頭移栽“燈籠紅”香瓜苗。
“眼下正是移栽瓜苗的繁忙季節,村里人手不夠,我們還從周邊村莊招募了一些人。”新豐村三組組長楊紅旦說,移植完成后,緊接著要滴水、滴肥、掐尖、搭架。“春節期間閑不下來,雖說辛苦,但收益確實好!”
勝豐鎮的“燈籠紅”香瓜遠近聞名,得益于設施農業的發展,現在的“燈籠紅”已形成產業優勢。勝豐鎮黨委書記李懷亮介紹,每家每戶不同地塊的種植時間有序錯開,產品的上市期可從3月延續到8月。
從“閑”到“忙”,體現產業發展之變,也折射生活習慣之變。
“我們村大多是‘走西口’晉陜移民的后代,傳統習俗也大多來自這一帶。”新豐村黨支部書記趙海龍介紹,“如今,越來越多村民開始‘忙冬’,比排場、擺闊氣的過節習慣逐漸消失,春節的文化味兒越來越濃。”許多節日,村里都會組織“村味”十足的晚會,節目由村民們自導自演,“上到70多歲的老人,下到小學生都參與表演。大家齊出力,熱鬧又節省。”趙海龍說。
下午時分,村民孫玉喜家里傳出陣陣油香,他與妻子正在院里的爐灶上忙活,一旁擺著剛出鍋的炸丸子、豆腐干、油糕等食品。“過年準備些油炸食品,這是村里的老傳統。”孫玉喜的妻子告訴記者,“最近幾年,家里人都覺得太過油膩,往往都要剩下不少。”今年,孫玉喜和妻子想了個辦法:先把食材炸得差不多,準備吃的時候再上鍋蒸一蒸,減油減鹽,健康又美味。“生活好了,過年也不再是一味地吃大魚大肉,大家越來越重視營養搭配,吃得健康。”孫玉喜說。
天色漸暗,炊煙升起。出村的路上,前來送別的村民辛美忠感嘆:“如今過年真是不同了,人人都有正事忙,大家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人民日報記者??陳沸宇)
《 人民日報 》( 2025年01月27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