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堅持黨建引領發展,堅持以業務發展檢驗黨建工作成效,認真履行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職能,通過創新機制、釋放活力、館校共建、館際合作等方式,優化資源配置,多措并舉盤活博物館藏品資源。實施“黨建+”戰略,促進黨建與科普、展覽、服務等業務融合,較好地發揮了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的研究、教育、收藏、展示、傳播等功能,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發揮了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
運行管理科學規范
國家一級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領域的“金字招牌”和最高等級。2024年5月18日,國家文物局、中國博物館協會正式公布第五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成功入選。
“自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工作啟動以來,館領導高度重視,及時成立領導小組,組建專班隊伍,全體人員連續三個多月兢兢業業、辛勤付出,順利完成了國家一級博物館申報工作。”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
2024年,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根據發展實際,不斷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健全應急預案,進一步明確各項工作的責任和流程。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提高人員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在博物館智能化設備設施建設方面不斷投入,通過多種措施提升服務條件和完善保障措施,為確保博物館的安全平穩運行和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2024年10月,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發布《2024年度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品牌評審結果公告》,內蒙古自然博物館成功晉升為國家4A級景區,標志著博物館的運行管理水平更上一層樓。
社會教育成效明顯
博物館不僅是藏品展示場所,還是一個教育交流、文化互通、學術研究的平臺。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定期舉行各類教育活動,包括講座、研學、比賽、特展臨展、文創開發、學術研究等,特別加大了進入青少年領域的各類活動,活動內容、形式的豐富程度有效提高。
2024年10月16日下午,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科普教育團隊走進賽罕區第二幼兒園開展內蒙古生物多樣性科普系列首期課程——《小松樹 大智慧》,為孩子們帶來了一場充滿趣味與知識的自然探索之旅。幼兒園的老師說:“這樣的活動非常有意義,能夠激發孩子們的探索欲望和環保意識,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科普活動走進校園。”
2024年以來,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充分發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基地”的基地優勢,在傳承民族歷史與文化、傳播自然科學知識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先后舉辦了“石榴籽e起來”“館校聯動 啟智潤苗”等多項科普活動。在展覽陳列方面,更新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暨黨紀學習教育主題書畫展”“馳騁北疆—蒙古馬特展”“風物長新 青城依舊—二十四節氣展”等各類臨時展覽,向社會公眾普及傳承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優秀歷史文化及自然科普知識,增強社會公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取得良好反響。
科學研究成果突出
2024年11月29日,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召開“百年鴛鴦龍”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發布內蒙古地區發現的竊蛋龍類恐龍新屬種——百年鴛鴦龍。
據了解,該恐龍化石是2021年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科研人員在阿拉善左旗的毛兒圖—大水溝野外考察點發現的,化石標本包含兩個埋藏在一起的個體。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科研人員通力合作、潛心研究,發現兩具恐龍骨架化石為竊蛋龍類恐龍新類群,命名為“百年鴛鴦龍”。研究成果在《白堊紀研究》雜志線上發表。
“百年鴛鴦龍的發現,為我區‘恐龍家族’再添新丁,為認識竊蛋龍類的多樣性以及演化歷程提供了新的重要證據。”內蒙古自然博物館科研人員說。
科學研究是博物館的重要職能,也是博物館內涵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2024年,內蒙古自然博物館堅持在創造中轉化、在創新中發展,努力攀登科學高峰,科研成果不斷呈現。
2024年4月,“周氏近柱齒獸”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自然》上發表,來自內蒙古的遠古生物走上了世界舞臺。研究根據“周氏近柱齒獸”的牙齒證據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對單孔類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觀點,改寫了哺乳動物生命樹早期演化的結構。同時,通過高精度的三維CT重建,還原了迄今為止中生代哺乳形動物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下頜中耳結構,為哺乳動物中耳演化這個世界難題提供了以中國材料為基礎的完整證據鏈。
回眸展望,再啟新章。2024年,內蒙古自然博物館著眼于長遠高質量發展,堅持守正創新,充分發揮文化鑄魂、文化賦能作用,在做好基礎公共服務的同時,大力完善提升各項基礎設施,全面提高運營管理水平,博物館的美譽度、吸引力不斷增強。